2025年3月21日晚间,A股市场的一则公告引发震动:市值超百亿的玉龙股份(601028)宣布,因经营状况恶化、现金流持续恶化,拟以股东大会决议方式主动撤回A股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交易,并申请转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退市板块。若方案通过,这将成为2025年A股首例主动退市案例。
消息一出,市场哗然。这家成立于1999年、以黄金和新能源矿产采选为主业的公司,曾是资本市场的“明星股”。然而,过去一年,其经营困境早已显露端倪。2024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,公司营收13亿元,同比下降约20%;归母净利润2.88亿元,同比下滑21%;更触目惊心的是,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-22.71亿元,现金流缺口巨大。
资金链断裂与诉讼泥潭
玉龙股份的危机并非一朝一夕。自2023年起,公司因多起诉讼和仲裁纠纷陷入困境。例如,其澳洲子公司NQM因未支付莫桑比克石墨矿收购款850万澳元,被合作方Triton公司索赔342万澳元,并面临法律措施威胁。此外,公司核心资产因债务纠纷被冻结,包括银行存款83.9万元及对外债权4.3亿元,导致运营几近停滞。截至2024年9月,公司尚有766万元税款逾期未缴,税务部门已介入约谈警示。
雪上加霜的是,玉龙股份在矿产项目的投入也陷入僵局。陕西山金持有的楼房沟钒矿项目已累计投入2.4亿元,但因处于基建初期,无法产生现金流,成为“资金黑洞”。公司坦言,当前已“基本不具备自我造血能力”。
董事长辞职与财务造假风波
在退市公告发布两天后,玉龙股份再添变数。3月23日晚间,公司董事长牛磊突然以“个人原因”辞去所有职务,彻底退出管理层。这一决定虽被公告称为“不影响公司日常经营”,但结合其历史问题,市场解读为危机升级的信号。
事实上,牛磊的离职早有伏笔。2024年7月,上交所曾因玉龙股份财务数据存在重大差错(如将大宗贸易收入确认方法从“总额法”错误调整为“净额法”),对牛磊及多名高管予以通报批评。这一丑闻不仅削弱了投资者信任,也为后续经营恶化埋下隐患。
退市方案:现金选择权与中小股东博弈
为平息市场担忧,玉龙股份在退市方案中设置了“现金选择权”机制。控股股东济高资本承诺,以每股13.20元的价格(高于停牌前30日均价)收购异议股东的股份,预计覆盖约70.62%的流通股。这一举措看似为中小股东提供了“逃生通道”,但实际溢价率不足2%,远低于2023年主动退市的经纬纺机15%的溢价水平,引发部分投资者不满。
与此同时,退市程序面临严格表决门槛。根据规定,方案需经出席股东大会的全体股东三分之二以上同意,且中小股东(持股5%以下及非董监高)也需单独达到三分之二支持。若4月7日的临时股东大会未通过决议,公司股票将于4月8日复牌;若通过,则最快在摘牌前5个交易日内终止上市。
主动退市:是自救还是无奈?
玉龙股份的退市选择,折射出A股市场多元化退出机制的深化。2024年“退市新规”明确提出支持主动退市,强调通过现金选择权保护中小投资者。与强制退市相比,主动退市虽能避免股价暴跌,但也考验公司的诚意与治理能力。
对于玉龙股份而言,退市或许是其摆脱短期业绩压力、专注债务重组的机会。公告中,公司承诺退市后将着力解决贵金属业务难题、拓宽融资渠道并优化内控。然而,市场对其能否兑现承诺存疑——毕竟,其黄金采选业务虽在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11.85亿元营收(同比增长24.2%),但整体现金流仍被其他业务拖累。
A股退市潮的启示
玉龙股份的案例并非孤例。2024年A股共有52家公司退市,其中仅1家为主动退市,与欧美成熟市场以主动退市为主的格局形成鲜明对比。业内人士指出,主动退市比例的提升,既是市场成熟的标志,也是对企业战略调整能力的考验。
回看玉龙股份的历程,从财务造假曝光到资金链断裂,从诉讼缠身到董事长离职,每一步都凸显了上市公司治理的脆弱性。而其退市抉择,无论最终成败,都将为A股市场提供一份深刻的反思样本:当上市光环褪去,企业如何以更理性的姿态应对生存挑战?中小投资者的权益,又如何在退市浪潮中找到真正的避风港?
